· 设为首页 · 加入收藏
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> 中医文化 > 健康处方 >

早秋防暑 中秋防燥 晚秋防寒

秋季可分为早秋、中秋和晚秋,每个阶段各有特点,所以三秋养生保健也应各有侧重。

早秋一般包含立秋、处暑两个节气。

俗话说“热在三伏(末伏)”,而末伏常在立秋之后,故早秋时,盛夏的余热未消,天气依然十分炎热,还有夏天的影子,故有“秋老虎”之称。此期常有阴雨,湿度较高,天气湿热为重。这个时期仍必须防暑降温,补充水份。要防止湿热侵袭机体,不可在阴寒潮湿之地长时间休息和露宿,避免淋雨和冷水浇头冲身,夜间睡眠腹部盖好毛巾被。饮食上要特别注意清洁卫生,保护脾胃,多进温食,常吃些赤豆、薏仁、山药等,有健脾除湿作用,节制冷饮冷食,不吃不洁瓜果。

中秋通常包含白露、秋分两个节气。

“白露”过后,才是真正的秋天,雨水较少,天气干燥,昼热夜凉。这个时期的特点是“燥”,秋燥易伤肺伤胃,汗液蒸发较快,耗人津液,常出现口干舌燥,干咳少痰,皮肤干裂,大便秘结。所以中秋养生要养阴防燥,润肺益胃。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,注意补充水分。饮食要少吃辛辣刺激、熏烤等类食品,宜适当多吃些芝麻、银耳、萝卜、西红柿、藕、梨、蜂蜜以及粥类,可以滋阴润燥、益胃生津、宣肺化痰。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。

晚秋一般包含寒露、霜降两个节气。

这时,秋风肃杀,天气渐冷,气温下降。俗说“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不穿单”,最容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关节疼痛,心脑血管疾病,也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和加重。故此时除防燥外还需防寒,注意添加衣服,但不宜增加太多,俗说“春捂秋冻,不生百病”。但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者,则应注意防寒保暖,要备好必要的急救药品,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、中风、心梗等危险疾病的突然发作。

秋雨绵绵,秋风瑟瑟,气压较低,人们容易感到沉闷抑郁,无精打采,免疫力会下降,是个疾病多发的季节,所以有“多事之秋”之说。因此在秋天特别要注意调整情志,避免不良精神刺激,培养乐观情绪,保持内心平静。在天高气爽的日子,外出旅游,登高赏景,吐故纳新,会让人心胸开阔,确有益于身心。

 

 (王泽民   供稿)

地址:江苏省泰兴市银杏东路1号 邮编:225400 电话:0523-87633504 急诊:0523-87651350

泰兴市中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12 - 2018 Taixi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. All Rights Reserved.

苏ICP备14043365号